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中国农科院11项成果(个人)获“2019—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2022年10月13日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共11项成果(个人)获奖,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2项。

  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获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偏低、管理粗放、水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创新玉米密植群体抗倒防衰高整齐度关键技术,构建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实现节水省肥与高产协同。连续7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及创多省玉米万亩高产纪录,最高亩产1663.25公斤。采取“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加强推广,近3年在西北灌区累计应用3830万亩,增收玉米406万吨,水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1.6%,引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

  植物保护研究所陈昶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应用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获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创制的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是由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科学配伍而成的植物免疫诱抗剂,通过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有效抵御病原物的侵染。建立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由“被动防御”到“主动保障”的植物免疫调控应用技术模式,创建快速反应推广体系,在粮食、经济等作物上累计推广6000万亩,年销售额1亿元,作物同比增产10%以上,同比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

  蔬菜花卉研究所王立浩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中椒’系列甜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获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破解了甜辣椒品种中抗辣椒轻斑驳病毒病的难题,通过收集国内外资源、挖掘优质关键新种质,利用远缘杂交、分子育种技术首次创制出抗辣椒轻斑驳病毒病和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多抗、优质、丰产“中椒”系列甜辣椒新品种9个。以产业体系和推广体系为平台,建立“育-繁-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叠进式推广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至2021年,品种累计推广约800万亩,“中椒105号”和“中椒107号”被农业农村部推为主导品种,为促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邱静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畜禽产品重点危害因子快速精准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破解了畜禽产品重点危害因子快速精准检测无法满足监管需求的难题,研发了多类药物智能快检产品及设备102种和定量检测方法标准26项;研制作为精准检测“砝码”的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物质63种。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及“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近3年完成50万余样品抽检,确保了畜禽健康有序养殖,有效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林大松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组建了“筛选-评测-验证”三级联动研发平台,建立“一站四区多点”示范区46个;筛选低积累品种50个,开发叶面阻控剂3个和土壤调理剂7个;集成“作物阻隔、叶面阻控、土壤降活、深翻减量”等4项核心技术,构建“南方稻田镉污染农艺调控集成技术模式”等6套技术模式,形成4大技术推广模式,累计应用1918万亩。

  果树研究所赵德英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苹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成果奖二等奖。该项目破解了苹果产区化肥投入过量、利用效率偏低的技术难题,探明十年来树体养分吸收运转规律,研发“两减,两提,三矫正”7项核心技术,构建以营养诊断为基础、以精准施用和有机替代为核心的苹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创新特派团主导型等5种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示范推广270万亩,亩均节本增收1500元。

  草原研究所林克剑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盐碱地牧草丰产栽培和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成果奖三等奖。该项目开辟了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新途径,创新盐碱地牧草丰产技术,育成耐盐牧草新品种4个,筛选出耐盐牧草11种、混播组合4个,形成5大类46项技术,牧草建植成功率由60%提高到80%,保苗率由55%提高到85%;研发的盐碱地牧草种子生产技术使中草13号苜蓿和鹰嘴紫云种子产量增长了25%,黄岗梁羊草种子产量增长了16%。推广应用31.01万公顷。

  作物科学研究所吴存祥研究员获贡献奖。他长期从事大豆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针对大豆主产区生产技术瓶颈,研发并推广黄淮海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东北北部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技术、西北旱区以覆膜为核心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节本增效20多亿元。同时,坚持农业技术科普宣传,助力打造一批“带不走的”技术力量。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获贡献奖。他深耕白羽肉鸡健康养殖一线,历经21年联合攻关和推广,秉承“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理念,以“保障动物自身免疫健康”为核心,研究应用无抗高效饲料、环境参数、养殖工艺、数智化控制技术,集成立体养殖提质增效模式,建立“研—推—用”一体的队伍,主推的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提质增效模式在2021年已覆盖全国80%以上养殖场,养殖成绩普遍达欧洲效益指数400以上,一举跃至国际领先水平。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董红敏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模式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合作奖。该项目针对我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技术单一、模式缺乏,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联合优势单位、发挥平台优势,形成了科研院所出技术、企业示范建样板、畜牧站组织培训推广的“三位一体”合作机制,构建了关键技术研发-模式集成-示范熟化-培训观摩-大县应用-区域推进的“金字塔”推广模式。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构建了11项全链条减排增效关键技术体系,集成创建了畜禽粪污全量收集利用等7种典型模式,依托国家农业废弃物创新联盟等平台,在500余个畜牧大县推广应用,支撑了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大行动,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杨殿林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合作奖。该项目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田园构建、中低产田改土培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物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和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富硒茶、猕猴桃、魔芋、桑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体系。制定了区域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清单,创设了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协同创新机制。研发绿色高效农业关键技术标准10项,授权国家专利43项,培育和支持相关企业45家,培训农技人员5200人次。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和推动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此外,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高清竹作为第一完成人、中国农科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高寒牧区饲草高效供给利用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也获得了农业推广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据悉,为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农村部每三年组织一次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评审,以表彰奖励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