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了解到,自上市以来,大商所生猪“保险+期货”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大商所共支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549个,涉及现货量324万头,截至2024年2月底,累计实现赔付6.11亿元,惠及农户2.7万户次。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大商所和金融机构合力推动生猪“保险+期货”、农户踊跃参与项目保障养殖收益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2023年,在“大商所农保计划”的支持下,全国24个省(区)开展了181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共保障存栏生猪211万头,覆盖中小养殖户6293户。目前已运行结束的143个项目预计赔付1.88亿元、赔付率132%。
在河南漯河,大地期货连续三年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从郾城区小范围试点到全市覆盖,累计为225户次养殖户的20.82万头生猪提供保障,养殖户逐步形成科学养殖的观念和理性的保险赔付观,积极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今年创新引入了“以销定赔”模式,进一步提升项目规范性,使生猪价格保险充分贴合养殖和出栏实际,更契合保险的风险管理本质。
在陕西渭南,西部期货为村集体经济——寺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的1100头生猪提供价格保险,陕西证监局驻寺峪口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引进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助力村合作社稳定生猪生产、管理价格风险,带领合作社农户户均增收830元,占全年收入的3%,农户自缴保费赔付比例达到912%。
在广东肇庆,华泰期货为广宁县生猪养殖户的共计1.6万头生猪提供价格风险保障,项目整体保费规模超100万元,整体赔付率为241.5%。
值得关注的是,从大商所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保费构成来看,政府补贴比例由2021年的20.18%增长至2023年的34.57%,而交易所补贴比例则由2021年的47.47%下降至2023年的41.95%,由交易所主导转变为各方共担的保费构成趋势已基本形成。如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对于当年的生猪专项项目就明确规定,财政补贴资金下限为总保费的40%。
近两年,江苏、广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地政府明确出台文件对生猪“保险+期货”给予资金支持。2023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推进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财政支持资金较上年增加1倍,省市县各级财政合计安排6000万元,给予中小生猪养殖户80%的保费补贴。广西面向全区符合条件的生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自治区财政原则上按照保费的40%比例予以补贴支持。广州市明确市、区两级财政对政策性生猪期货保险保费会根据生猪期货市场变化给予不同比例的“阶梯式”保费补贴。
此外,目前由期货公司自发开展的市场化“保险+期货”项目中,生猪养殖类项目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都说明生猪“保险+期货”已具备可持续、标准化推广的土壤。
“安心”,这是养殖户们在形容期货带来的作用时提到的一个概括性评价。
据了解,2023年,猪价保持偏低水平运行,外三元出栏均价15.03元/公斤,同比2022年下跌3.77元/公斤。从养殖收益来看,2023年养殖户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仅在8月和9月实现了微利,其余月份均处于亏损。“寒冬”之下,“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招架“千变万化大市场”,市场一“打喷嚏”,养殖户就会“感冒发烧”,大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通过“保险+期货”,养殖户可以建立科学的生产和收入预期,从而有序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生产资料,同时,在遭遇价格下跌风险时,也可以通过补偿资金保障养殖的连续性和积极性。
政策扶持和真金白银的投入作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夯实了农业产业稳健发展的根基。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期货市场始终在思索如何高质量地帮助农户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而作为期货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模式,“保险+期货”的良好效果有目共睹,且仍需要各地政府的持续支持和更加完善的运行机制。
一个个“保险+期货”项目,不仅让小农户与广阔的市场相连,更与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