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精品民宿一房难求,“后备箱经济”蒸蒸日上。不少地方将乡村旅游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抓手,育产业、串路线,文旅局长上阵吆喝,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但也有个别村庄花大价钱、上大项目,搞出来的旅游业态无法吸引城里人,热闹一阵子之后反倒变成了烫手山芋。
作为产业,乡村旅游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具体到一个有一定资源禀赋、有旅游发展意愿的村庄,该选择哪条路、怎样才能走稳走好,都需要深入思索、提前谋划。
去年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火遍全网,“旅居云南”的潮流折射彩云之南乡村旅游的活力。日前,记者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走访了8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其中有的已是榜上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有的则是刚刚起步的新秀,总的看,8个村大致走了3条乡村旅游路。
曼峦站村、南岛河村、碧溪村——
走的是乡村旅游项目整体设计之路
曼峦站村、南岛河村和碧溪村都属于“被选中的村庄”——前些年,这3个村尚未发展旅游,在当地规划乡村旅游产业时,3个村因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而被选中。在政府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基础上,由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旅游项目,再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负责经营,村民则以参与务工、享受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通过这种模式,这些村庄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走上了乡村旅游的道路。
“曼峦站村是个傣族寨子,发展乡村旅游靠的是云南烟草专项资金支持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党委副书记王怀兵介绍,该项目于2023年5月启动,一期资金为3309万元。记者在曼峦站村看到,该村净化、绿化、美化等基础工作已全部做完,空中线缆全部入地,垃圾污水集中处置,规划好的酒店、民宿、餐厅等硬件设施已建好,由专职乡村旅游CEO运营。“下一步的重点是把业态做活,把市场打开。”王怀兵说。
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白沙坡组同样走的是乡村旅游项目整体设计之路。为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普洱市整合14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白沙坡组道路、污水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在此基础上,2021年沪滇协作“共享价值美丽星村”项目落地白沙坡组,上海市支持26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完善村内公共服务功能,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对该村民组进行整体规划,引入上海“有风小院”运营团队运营。如今,白沙坡组各旅游业态已经稳定运营,实现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这些都是本村的创业之星。”在普洱市墨江县碧溪村曼海组的创业孵化展示墙前,乡村运营团队负责人王一粲介绍。曼海组同样在规划建设后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经营乡村旅游,但并未对村庄进行大规模改造,除了利用一定公共空间打造基础旅游项目外,对农户庭院住宅则实行一户一方案,更多鼓励村民自主发展,这样的调整较好地兼顾了整体开发的高效率和分散经营的低风险。
总的来看,曼峦站村、白沙坡组和曼海组走的都是“短平快”的乡村旅游整体开发路,能迅速改善村容村貌,植入旅游业态,抓住当前乡村旅游产业的风口。对多数游客来说,这种模式也能提供有保障的旅游和服务体验。不过记者采访时也感到,这种方式形成的旅游业态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业品”,模式比较同质化,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小,打造完成后是否能在这片“红海市场”中立足,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参与项目的多方主体怎样实现共赢,特别是联农带农机制如何设计好,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能否持久健康运营。
那柯里村、富东村、曼烈村——
走的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开发之路
区别于曼峦站村、白沙坡组和曼海组因获政府与市场资金青睐而迅速发展起乡村旅游,宁洱县那柯里村、墨江县富东村隔界田组和勐腊县曼烈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众多受益村庄中的3个。“整治后,村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也美化了。”那柯里村村主任杨泽说,有了良好环境基础,再加上政府引导,村子顺势发展起旅游业。
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上,马蹄印清晰依旧,记录着那段古老的历史,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古道边,村民高仕兴在自家房屋开设茶店,一年营业额有200多万元。在那柯里村,大多数村民都如高仕兴一般,凭借自家土地、房屋与手艺,顺应市场需求做起生意、吃起旅游饭。如今这里人气爆棚,2024年村内旅游总收入高达1.6亿元。
墨江县孟弄彝族乡,其下辖的富东村隔界田组在人居环境改善后,也积极开展引流活动发展旅游。孟弄彝族乡党委书记许艳梅介绍:“逢年过节,我们会组织村里的哈尼族和彝族文艺队表演。下一步,计划举办天天火把节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给村民创造更多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隔界田组村民龙云山就是典型例子,他改造自家房屋经营饭店,去年净收入超10万元。
曼烈系傣语地名,意为“为头人迎宾的寨子”。随着村容村貌改变后,曼烈村依托勐满口岸、民族风情、特色美食等资源优势,实施打造中老国门文化集市、打造边境旅游示范村、打造中老国门文化交流阵地“三个打造”行动,尤其是中老边民“国际老庚(亲戚朋友)”大赶摆(赶集)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仅去年2月一次活动中,就接待游客4万余人,创收超百万元。
那柯里、隔界田组和曼烈村的发展旅游,走的是人居环境整治后开发的路子,兼顾村庄宜居与宜业,把村民生活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形成的旅游业态也更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不过,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大规模、普遍性的工作,整治后各村都具备相似的基础,如何将良好环境转化为优质产业,对于村集体和村民要求较高。另外还需避免周边村庄一哄而上发展乡村旅游,否则会造成严重内卷。归根结底,选择这条路径还是要靠村内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曼远村、老爪箐组——
走的是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业态之路
曼远村、老爪箐组则是凭借丰富的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
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立足村情、村貌、村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制定曼远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整地保留了傣族的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在这里,依托“喃博瓦”古井、神秘竜山、千年芒果林等原生态景观,以及村内原始质朴的傣族风情,村民自发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我们的旅游产品由村民各家自主决定。”曼远村驻村第一书记玉金罕介绍,跟着玉金罕向村内走去,可以看到各家门口都做起了生意,有厨艺的经营起傣族特色烧烤,有手艺的在编织傣族织锦,有傣医知识的开设傣医药体验馆,还有村民提供材料,让游客体验傣族慢轮制陶,旅游业态丰富多元。
同曼远村的发展模式相似,普洱市思茅区三家村社区老爪箐组则是借助其靠山滨水的环境优势、离市区车程不到10分钟的区位优势,以及村民庭院宅基地大的土地优势等资源,组建老爪箐文旅合作社,动员村民将自家老房改建成茶室、咖啡馆、民宿等,踏上了把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业态的发展之路。
曼远村和老爪箐组的旅游发展,得益于先天的资源禀赋,村内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决定了其能够更容易地发展好乡村旅游,其旅游业态又是通过市场化形式发展而来,更具备韧性。此外,村内的业态是由一户户村民的生意构成,群众产业融入度高,旅游带来的收入也能更多地落到老百姓的腰包里。但同样需要注意,由于这种发展路径是受市场利益驱动的自发行为,缺少一定的规划性和前瞻性,可能会导致其日后向规范化、精品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提前规划、及时介入引导,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记者实地走访云南8村,感到乡村旅游发展的3条路径各有优势,也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总的来说,不管在哪,亦或采取哪种发展模式,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选准路径;都需要尊重市场规律,跟着市场选业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都需要以村民为主体,只有农户真正融入进来,才能既让其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也能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