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辽宁沈阳市 财政托底 真金白银浇灌希望田野

2025年04月27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图为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种植户进行水稻育苗。王宏业摄

  四月,正值播种青贮玉米的好时机,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的粮改饲项目区,农户们在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播种。拖拉机在广袤的田野上轰鸣前行,犁铧翻开肥沃的黑土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精准播下,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为抢抓春季农时,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稳定,沈阳市财政局精准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47.5亿元,从多角度、全链条式构建春耕备耕支持保障体系,为全年农业生产筑牢根基。

  粮改饲结构优化激活产业新引擎

  “粮改饲项目承载着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发展青贮专用玉米,不仅能够满足畜牧业饲草料需求,还能有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以往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更高效配置。”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持续攀升,青贮专用玉米已然成为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沈阳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从多个维度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在资金支持上,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和企业给予每亩定额补贴。这一举措直接降低了种植成本,让农户和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有底气。

  “现在政府大力支持粮改饲,去年,集团下属25家养殖场获得粮改饲补贴2633万元,饲养成本节约10%左右。在奶业面临低谷期的艰难时刻,这笔补贴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们重新燃起继续发展的信心和希望!”越秀辉山乳业集团项目总经理高毓林说道。该公司作为粮改饲政策的受益者,每年在沈阳沈北新区、法库县等地种植青贮玉米33万亩,制作青贮饲料约3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96%以上。

  除了资金补贴,沈阳市财政局还将目光聚焦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开展青贮玉米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创新等研究工作,一批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青贮玉米品种被培育出来。同时,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也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业专家们深入农村,将先进的种植技术、青贮加工技术传授给农户,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和管理方法,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沈阳粮改饲项目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青贮收贮436.6万吨,发放补贴2.46亿元,每年约30家单位从中受益。

  设施农业焕新颜撑起民生“菜篮子”

  在大民屯镇设施农业基地,春耕的繁忙氛围愈发浓厚。在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建设的高标准大棚内,机械的轰鸣声与工人的交流声交织。工人们热情高涨,有的手持工具仔细平整土地,有的专注铺设滴灌设施,为新一季蔬菜种植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以往,这里的设施农业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大民屯镇平安村党支部书记陈明一边查看大棚的建设情况,一边感慨道,“在市财政资金的强力扶持下,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种植户们有能力引入先进的种植设备,这些‘得力帮手’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让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飞跃。”

  自2013年起,沈阳市财政部门每年精心筹措近1亿元资金,稳步推动设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资金精准投入到高标准温室和冷棚建设、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建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6万亩,改造升级老旧棚区3.97万亩。

  当下,露地蔬菜尚未大量上市,沈阳的设施蔬菜迅速扛起市场供应的重任,最高市场占有量超过85%。在大民屯镇秋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热闹的景象每日都在上演。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鱼贯而出,驶向吉林、黑龙江、北京、江苏等地,为全国“菜篮子”的稳定供应贡献沈阳力量,外销比例高达70%。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新民大民屯蔬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品类声名远扬;法哈牛苦苣以独特的口感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苏家屯永乐西芹也依靠脆嫩的质地在市场站稳脚跟。目前,沈阳绿色标识蔬菜产品已达146个,14个品类成功通过有机认证。

  “过去种地,农民们完全依赖老天爷,收入极不稳定。但现在有了财政的大力支持,我们建起了高标准大棚,收入实现了数倍增长!”陈明难掩兴奋,“去年村里新建设施农业220亩,改造30亩,你看这棚里嫩绿的黄瓜,每亩产量可达5万至6万斤,亩产值约5万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投入资金1.7亿元,其中重点支持康平县鲜食玉米加工、法库县高标准温室大棚等9个产业发展项目,促进重点地区产业提档升级。

  农险筑牢“防护堤”春耕底气更充足

  在法库县的一处农田边,种粮大户张煜正仔细检查着新购置的播种设备,旁边的田垄上,农业保险的宣传横幅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张煜今年早早地就为即将播种的千亩土地购买了农业保险,谈及缘由,他心有余悸地说:“有了这保险,春耕心里才踏实。就说去年那场强降雨,要不是保险赔付及时,损失可就大了。”

  为了给农业生产构建起坚实的风险防护网,沈阳市财政局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今年,沈阳市计划投入3.4亿元资金补贴粮食作物保险,从“扩覆盖、免负担、强特色”三个维度发力,精心搭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

  在提升保障水平上,沈阳市不断扩大种植业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如今,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花生、马铃薯等粮油作物,以及日光温室大棚、食用菌、中药材等均已被纳入保障范畴,玉米、小麦、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更是实现了全市覆盖。

  这一举措在今年春耕中成效显著,辽中区牛心坨镇榆树底村的一家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在财政支持与保险覆盖的双重利好下,今年春耕大胆扩大种植规模。合作社负责人李振平兴奋地说:“有了全面的保险保障,我们敢于尝试扩大种植,再也不用担心一场灾害就血本无归了。”这种保障极大地稳定了农户收益预期,也为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针对产粮大县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面临的“产粮越多、贡献越大、负担越沉”难题,沈阳市财政局实施精准化财政政策,建立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免除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负担近700万元。这一减负行动,让产粮大县在今年春耕时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沈阳市新民市是产粮大县,新民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财政的减负政策,让我们有更多资金用于春耕物资采购、农田基础设施维护,保障了春耕顺利进行,也坚定了我们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

  此外,沈阳市财政局立足各区、县(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会同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投入380万元支持食用菌、中药材、棚内作物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并积极争取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贴支持范围。通过发展特色保险,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穿上“防护衣”,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在春耕的起跑线上,便能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从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到农业保险兜底保障,从粮改饲项目资金扶持到特色产业培育投入,一笔笔财政资金化作春雨,滋养着希望的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在沈城大地逐步照进现实。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