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三台:深耕“土地文章” 筑牢“富足粮仓”根基

2025年04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四月的三台县,春意盎然,广袤田野生机勃勃,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油料作物大县和人口大县,三台在四川县域经济强县版图中,稳居农产品主产区类别榜首。近年来,三台县立足实际,深耕“土地文章”,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机械化耕作。三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零散地变良田:人少也能种更多的地

  近日,在郪江镇花棚村七组,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村民万中林站在即将成型的大块田土旁,满心期待。曾经,这里地势狭窄,田块零碎,机械化耕作难以施展,他家不到一亩的田土还被分成三处,随着年龄增长,耕作愈发艰难。

  2024年,总投资108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在花棚村启动。机械作业下,零碎田块、弯曲田埂消失,换来宽阔平整的大田块。项目负责人陆刚介绍,全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185亩,其中田土调型1187亩,新建渠道7.6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修建道路3.5公里,预计5月底完成渠道硬化和田间配套设施。

  古井镇红旗村也因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蝶变。村党委书记任世伦表示,项目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粮食产量,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多外出务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机械化程度提高,缓解了“无人种地”难题。自去年实施项目以来,红旗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741亩,完善多项配套设施,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近年来,三台县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9.51万亩。建设过程中遵循“绿色生态、强基节本、提质增效”原则,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园生态改善有机结合。规划2026年-2030年,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提质改造2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全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8万亩,恢复耕地2.2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连续五年实现净流入;粮食总产68.14万吨,连续六年全省前三;油料总产18.07万吨,连续八年全省第一。

  农技人员在田间进行小麦理论测产。三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托管+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难题

  在三元镇芦桥村,年近七旬的马林刚种地愈发吃力。2024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他将6亩多田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小田块整治成“大田”后,他不仅有托管费用,还能到合作社务工。

  芦桥村党委副书记周建介绍,村民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承包给宏达公司,解决了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等问题,提高了土地机械化程度,助力村民增收。目前,该村合作社已托管土地3000余亩,一期整型1600多亩,整改后的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和蔬菜,预计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

  三元镇党委书记李雨恒表示,通过摸排调研,该镇采取土地全流转、生产全托管模式,交由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解决了土地耕种和撂荒地复耕问题,推动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在古井镇红旗村,村民唐桂华将土地流转给宏达公司后,到公司务工,收入也增加了。

  自2023年起,宏达公司在全县签约流转土地约2.6万亩,开展土地调型整治用于粮食种植。今年已完成5000余亩春玉米播种,4000余亩小麦即将丰收。为破解“谁来种”难题,三台县培育经营主体,发挥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平台作用,制定激励政策,吸引900余户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油生产,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2万余亩,占耕地总面积30%以上。

  农户正在施用测土配方肥。三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破解单产难题:精耕细作开出好“粮”方

  当前正值玉米播种关键期,在秋林镇光辉村梯田里,4台玉米精量播种机来回作业。宏达公司生产经理李才田介绍,种肥同播技术实现精准施肥,为丰收和机械化收割打基础,播种机4天可完成150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倍。这片耕地曾是“望天田”,地块狭小分散,面临撂荒。2023年宏达公司流转后,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地块。农技人员根据墒情调整播种深度,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模式,项目区玉米预估亩产可达500多公斤,产量大幅提高。

  在中新镇来福村小麦种植基地,农技人员对川麦93进行测产。今年气候适宜,预计小麦亩增产5%-10%。宏达公司在来福村流转843亩土地,与省农科院共建小麦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开展品种对照实验,探索高效绿色生产模式。土地流转后,基地全程机械化达95%,劳动力和农资成本大幅下降,“绿色粮油”产品占比超90%。目前,小麦、水稻产量均有提高。公司还与中新镇打造市级现代粮油产业园,辐射周边多村,规划面积1.3万亩。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再到科技赋能,三台县在“土地文章”上持续发力,筑牢“富足粮仓”根基,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