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绵阳三台:深耕“土地文章” 筑牢“富足粮仓”根基

2025年04月29日 来源:四川经济网

  四月的绵阳三台,春意盎然,万物竞发。行走于三台县各镇乡之间,连片的田土生机勃勃,新绿与苍翠交织,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油料作物大县,三台在四川县域经济强县版图中,稳居农产品主产区类别前列。近年来,三台县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紧紧抓住“土地”这个农业发展的根本,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写好“土地文章”,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零散地变良田

  人少也能种更多的地

  4月24日,郪江镇花棚村七组,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村民万中林站在逐渐成型的大块田土旁,脸上满是期待。曾经,这里地势狭窄,一条水沟将田地分割成众多小块,机械化耕作难以施展。万中林家不到一亩的田土更是被分成三处,随着年龄增长,耕作和收割愈发艰难。“小田变大田,农机直接开进田间”,这是万中林和众多村民多年的心愿。

  2024年初冬,总投资108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在花棚村启动。随着机械作业,零碎的田块、弯曲的田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规整有序的大田块。绵阳宏达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达公司)该项目负责人陆刚介绍,全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185亩,其中田土调型1187亩,新建渠道7.6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修建道路3.5公里。为了不耽搁村民的大春生产,施工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工期,预计5月底将全面完成渠道硬化和田间配套设施。

 

1dc0424c2fcee032f8d3f830d31b61e.jpg

  古井镇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在古井镇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带来了显著变化。村党委书记任世伦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不仅能显著提升粮食产量,更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基础。“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机械化程度提高,即便劳动力减少,也能耕种更多土地,大大减轻了‘无人种地’的困境。”自去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红旗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741亩,新建渠道9.48公里,作业道路2.5公里,整治山平塘3口,蓄水池17个,建设提灌站3座,高效节水接水管网9.4公里。如今,小田变成大田,灌溉难题也得到解决,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近年来,三台县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田”建设,持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粮田”向“良田”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9.51万亩。陆刚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绿色生态、强基节本、提质增效”原则,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其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园生态改善有机结合,乡村生态功能日益凸显。根据规划,2026年—2030年,三台县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提质改造21.4万亩。

  托管+土地流转

  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难题

  在三元镇芦桥村,年近七旬的马林刚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却深感力不从心。“现在耕地、播种虽然可借助机器,但施肥、打药、浇地等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马林刚的儿子在外打工,家里6亩多田地仅靠他和妻子打理,着实困难。

  2024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推进,马林刚将零散的六亩田块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这些小田块经过整治变成“大田”,他不仅能获得土地托管费用,还能到村合作社务工。“只要肯出力,一年挣万把块钱不成问题。”马林刚笑着算道,“六七十岁的人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土地托管太划算了!”

  芦桥村党委副书记周建介绍,村民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承包给宏达公司,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等问题,提高了土地机械化程度,为村民找到一条更好的增收途径。目前,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已托管村民土地3000余亩,一期土地整型完成1600多亩,整改后的土地将用于种植水稻和蔬菜,预计可吸纳20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如何让土地不闲置、群众能增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元镇党委书记李雨恒告诉记者,通过摸排调研和与村民深入交流,该镇立足产业基础,优化土地流转方式,采取将土地全流转、生产全托管的模式,交由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公司)经营,成功解决了土地谁来种、如何种好以及撂荒地复耕等问题,有力推动了群众增收和当地产业发展。

  在古井镇红旗村,七组村民唐桂华也感受到了这种土地经营模式带来的实惠。自从2024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她将家里两亩多地流转给宏达现代农业公司后,便到公司务工。“以前种地是为自己忙活,现在给公司干活,既有土地租金,每天还能挣个七八十元工钱。”

  据了解,自2023年起,宏达公司提前谋划布局,已在全县成功签约流转土地约2.6万亩,并迅速开展土地调型整治工作,确保这些土地全部用于粮食作物种植。今年,宏达公司已完成5000余亩春玉米播种,4000余亩小麦也即将迎来丰收。

  为破解“谁来种”难题,三台县全方位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平台作用,通过制定种粮大户补贴等激励政策,吸引众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油生产,目前全县从事粮油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已达900余户。同时,积极发挥村集体经济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整合零散耕地,统一经营管理,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2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

  破解单产难题

  精耕细作开出好“粮”方

  当前正值玉米播种关键期,秋林镇光辉村的层层梯田里,4台玉米精量播种机来回穿梭。随着机械轰鸣,种子与肥料精准落入5厘米深的土壤,垄线整齐延伸,奏响了“抢农时、抓春播、保丰收”的春日乐章。

  “采用种肥同播技术,株距25厘米,行距60厘米,将种子和肥料进行有效隔离,既实现精准施肥,又为后续丰收和机械化收割奠定基础。”宏达公司生产经理李才田介绍,这些播种机4天即可完成1500亩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的20倍。

 

6258b76dd0d70e7cf203f63201b7fba.jpg

  秋林镇光辉村机械播种玉米

  这片位于半山腰的耕地,曾是村民口中的“望天田”。光辉村党总支书记于功胜回忆道:“过去地块狭小分散,农机无法进入来,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面临撂荒。”2023年宏达公司流转土地后,投资建设作业道、提灌站和喷灌管网,将零散的“补丁田”整合成50亩以上的标准地块。

  “今春墒情偏干,我们适当加深播种深度,后期配合滴灌系统可确保出苗率。”在刚播种的田块里查看播种情况的农技人员张伟表示,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模式,项目区玉米预估亩产可达500多公斤,较传统山地玉米种植产量大幅提高。

  曾经濒临撂荒的土地,如今在土地流转和科技加持下,变成了亩产超吨的“金土地”,也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增收新机遇。

  61岁的村民黄晓容将家里6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后,还受聘成为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员,每月务工收入1000多元。“以前我自己种地一年纯收入才只有8000元,现在土地流转费加务工工资,比往年增收5000多元。”像她这样的受益农户,在光辉村还有500余户。

  

e99c964bacee8f12535de18cc51c101.jpg

  农技人员正在田间进行小麦理论测产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在中新镇来福村小麦种植基地,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羊梦正带领技术人员对川麦93进行理论测产。

  “通过对有效穗、穗粒数等数据进行理论测产,收割时还将实地测产,以便删选出更优品种。”羊梦介绍,今年前期雨水充沛,气温适宜,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预计小麦亩增产在5%—10%。

  宏达公司技术负责人韩永洪介绍,公司在来福村流转土地843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并与省农科院共建106亩小麦科技示范园,种植15个小麦品种。

  “示范园主要开展同田品种对照实验,旨在选育适合县域种植的优良品种,探索可复制推广的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韩永洪表示,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和管理优势明显,基地耕、种、防、收、烘干全程机械化达95%,劳动力成本下降30%以上,农资投入节约也大幅度下降20%以上。以肥料为例,通过统一采购专用测土配方肥,精准施肥使化肥用量下降27%以上,同时实现农田尾水实现循环利用,“绿色粮油”产品占比超过90%。

  “目前,小麦亩产约500公斤左右,比往年高30多公斤;水稻每亩约650公斤,比传统种植增产50公斤左右。”韩永洪透露,公司还依托大兴农机合作社,与中新镇共同打造市级现代粮油产业园,该园区以来福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天府村、金钩村和大众村,规划面积达1.3万亩。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再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三台县在“土地文章”上持续发力,不仅筑牢了“富足粮仓”的根基,更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