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户籍改革背后的土地改革
发表于:2010-08-05 10:55
土地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最近不少网友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重庆户籍改革感到担忧,是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很多时候,农民只能拿土地种粮食,保命,不能有多余的钱去发展、去改变自身的命运。农民用牺牲自己发展权的方式成就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改革只能取平衡,即使不改革,农民也会进城。这是任何人的意志也改变不了的事实,现在不过是重庆主动而为,破解这个问题罢了。所以为何叫重庆实验区,原因就在这里。
之所以不能在全国全面铺开,就在于农民进城后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配套服务跟不上,所以需要试点,需要在一个省级行政区试点。重庆先行先试,不但考验决策者的勇气,更考验智慧,这也是从2007年重庆实验区拿到城乡统筹实验区的帽子后,经过3年的酝酿,才最终推进这项工作。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城市化的空间,重庆现在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除了物流成本、发展成本降低外,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国家给足了很大的开发空间,仅仅两江板块就是1200平方公里,西部其他一些大城市一年的拓展指标大约在20平方公里左右,10年才能达到200平方公里;重庆直辖的时候城市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现在翻了一番多,达到500平方公里的样子,未来是1000平方公里,10年时间比其他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的预期面积至少多几百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城市空间,对城市就业、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最近很多企业操作一些概念,其实,从整体来说,重庆开发空间的拓展和土地供应的充足已经极大的降低了重庆房地产、工业地产的高血压了,加上重庆政府一直对土地的放量的调控,重庆房地产市场近期总体保持了平稳,并没有出现开发商所期望的节节涨价的情况。
而户籍改革背后的土改,实在是一件关系家国兴亡的大事,所以历来慎重,但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大量农村年轻人口流向城市,加上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他们作为城市人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实现了,而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得这批人是没有分配到集体土地的人,土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共享的,这样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的不可持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撂荒地问题突出,二是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的繁荣与农业日益下降的比较收益形成对比,5000万个以上的小农形成极端的过度的市场竞争,以生猪为例,就算是有大户进入,也难左右生猪市场,这就是根源所在,所以农业边际效益递减也逼迫农民走向城市。哪些坐在书斋希望通过不改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显然不行。
在中国农业社会,土地对老百姓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某种意义上中国革命被定义为土地革命一点也不为过,伴随建国后的土改、土地承包制度、土地30年承包制度、土地承包永久不变政策性的宣示,国家对土地制度的多次重申不过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概念,通过无限延长农民土地承包权限来实现土地要素的流转,但是城乡二元分治的土地格局不但让农民分享不了土地收益,城市原住民很多时候也成为这个社会最穷的一群人,原因很简单,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稳定的一件利器,宛如倚天屠龙,谁也不能轻易打开,但是这并不妨碍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结果最大的获利者的名字叫“土地财政”,其次是开发商和资本拥有者,没有资源博弈能力的人逐渐成为最穷的人,但这群人悄悄却是对土地改革态度最为谨慎的一群人,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过度管制的土地市场下,如果不是高房价成为民生问题,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障碍,政府是不大可能来搞公租房、双轨制供应住房的。重庆此次以户籍改革、恢复农民国民待遇等形势给农民三年过渡期,同时穿上城市社会保障5件衣服,相对国内其他省区,大约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农民的身份和土地权益的剥离成为其中主要着力点,核心其实是类似对农地的赎买,并通过土地交易所的形式打通了城乡土地市场,
农地仍然是集体的,但是长期困扰城市扩容的用地指标问题得以实现交易,算是戴着绑腿的一个突破,这个突破已经足够城市扩容之用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重庆以户籍改革撬动农地改革、农民进城、城乡土地要素置换,最终目标实现城乡统筹,的确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革试验,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但是他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地终于有价了,这对人为抬高的中国土地市场冲击是巨大的,血压逐渐走低的重庆土地市场对房地产的影响显而易见。
在大工业时代,在“世界工厂”的中国,走进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是不是第一代农民了,向候鸟一样愿意迁徙了,城市已经不能后退只能向前了,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