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贴吧 > 在田头,我甘愿为农民干到80岁

2011大吉

在田头,我甘愿为农民干到80岁

发表于:2011-02-02 21:40

 新华报业网讯 腊月廿八,苏北田野雪后寒。42岁的淮安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徐冉,从涟水县红窑镇龙兴村农户蔬菜大棚走出来,身背一升容量、磨旧的大水壶。走出大棚,她戴紧黑色毛线帽。黝黑脸颊上,两大块红斑是常年累月风吹日晒的印记。

  “从事农技推广18年,走遍淮安市200多个乡镇。刚开始常迷路,现在,每一道沟沟坎坎都在我脑子里。”她指着脑袋说。仿佛那里盛着讲不完的故事,以及与太阳、土壤、丰收有关的所有气息。

  一升水壶随身背,一双球鞋夏到冬

  无论寒暑,徐冉的行头永远是四大件:大水壶、帽子、运动鞋、照相机。“早出晚归,整天在地里。夏天大棚里温度达到40多度,缺啥都可以,缺了水可不行。”照相机,用来拍罕见的“病”蔬菜,回家按此查图谱研究病灶。打开她家鞋柜,全是运动鞋。“高跟鞋没用!你能想象穿高跟鞋的农技师吗?一脚陷在泥里都没人拉你!”徐冉爽朗地笑了,这个祖籍河北、陕西长大、扎根淮安的女博士,血液里,有着北方人的大气与倔强。

  她的手机是无数农民的“农技110”,每天都接到多个咨询电话,有时清晨四五点钟就有人打来,而她,从来不怕麻烦,24小时不关机。

  她自己制作“农户联系册”随身携带。“每次从村里回来,我就把农户的姓名、种植情况手抄整理,每年底去誊印社打印装订成册。目前有13本,详细记录淮安每个乡镇的蔬菜生产情况和近万名农户的信息。记者翻开她2010年制作的本子,里面记录得密密匝匝:“223311(邮编)齐庄村葛天亭,105米温室大棚;芦华村农民谈明君,4亩辣椒……”页里行间,还有不同颜色加注的备忘:“何庆伦,茄子打岔、打水、除草、杀虫、点花。杨金石:茶黄螨防治,彩椒的门椒及时采收。”

  1991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1993年,她从陕西省渭南地区农校调到淮阴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事蔬菜技术推广工作;2006年9月,她考入扬州大学农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农技推广生涯,一晃间,荏苒18年。

  18年真是如鱼饮水,甘苦自知。苦,有时一天跑几十里路,回到家累得说不出话。儿子小时候要她讲故事,她就直接按下录音机播放键,儿子听得正起劲,她却歪着睡着了;乐,“草莓红了、豆苗绿了、西瓜甜了,这些,意味着丰收了、农民可以赚钱了。”

  女博士,10年让农民增收超亿元

  “嗓门大,说话直。”“梳着麻花辫,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技术员、女博士,就像田螺姑娘!”实诚、亲切、有本事、热心肠,是农民对徐冉的评价。

  1月25日中午,太阳晒在苏北农村的大地上。清河区革命村6组村民刘秋中走进自己700平方米大棚,37岁的他是远近闻名的芽苗菜专业户,年收入近7万。而10年前,他穷得叮当响,乡亲们见他都绕着走——怕开口借钱。1999年底,徐冉三上山东引进“芽苗菜栽培技术”,帮刘秋中建蔬菜大棚,从起畦、盖膜开始,手把手教他技术……“没徐博士,没我家今天!”刘秋中逢人就说。

  在盱眙县淮河镇蛤滩村,经纪人马秀志年收入20万元以上。她见到记者就说:“大白菜是老品种,一直卖不出好价钱。2006年,徐老师帮我们介绍了韩国大白菜新品种‘秋宝’,配套推广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质量和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当年种的大白菜每斤就比原来的多卖两角钱。这些年,威海的蔬菜出口企业,浙江、山东的蔬菜销售大户,都上门抢购!”

  “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如果不推广,那就只是浮在纸上、沉在书斋里。所以,需要我们农业科技推广员,带着研究出的新成果,走到田地里去,手把手教农民,让新技术变成农民地里的成果,让老百姓致富。”徐冉一边说,一边挥手在哈气成霜的空气中画了个拱形:“我们,就是桥梁。”

  在丁集镇娘庄村35岁村民杨金石的日光温室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徐冉2010年10月11日留下的白纸:“1、发现彩椒有根腐病,赶紧用敌克松、克露浇根,用草木灰封口。2、要及时疏果,否则营养生长不足。”原来,徐冉常去地里转悠,农户不在家,她就撕下随身带的小纸条,写上“诊断药方”和提醒事项。

  “农业是有风险的。冰雹,可以直接穿透农膜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雨水,可以淹没田块或造成渍害;大风,4级以上就可以卷飞或撕破农膜……更不要说一般的病虫害。”徐冉至今记得,2002年10月6日,涟水县黄河故道沿路下了冰雹,当时保滩镇一处大棚农膜变成了蜂窝,大棚里种植的西瓜、番茄藤蔓全被打烂,当季颗粒无收,损失惨重。“农民真的需要技术人员指导,帮助抵御风险、增加收益。”

  2010年冬,淮安遭遇多年未见的大雪,蔬菜大棚大量压坏。徐冉凌晨就与基地的农民联系,制定救灾措施。天一亮,她已经来到蔬菜生产现场,了解灾情,安抚农户,采取救灾措施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淮安市农委主任张进成告诉记者,18年里,徐冉承担省“大棚增收富民工程”、“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等项目,累计推广新型农膜和防虫网等新型材料600余吨;引进新品种200多种,大面积推广应用100多种,累积推广面积100万亩,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超亿元。

  让今天的农民致富,让明天的土地肥沃

  在涟水县委常委、红窑镇党委书记顾祥悦的印象里,“徐冉没架子,爱笑,但也会发火。发火为什么?看到极少数农民用了剧毒农药。”

  有一次她刚走到一个日光温室门口,就闻到呋喃丹的刺鼻气味,顿时发火:“快给我停!你在用什么?剧毒农药对人体有伤害,对土壤有致命的伤害!你是不是想子孙后代都没地可种了?!”

  “要让今天的农民致富,还要让明天的土地肥沃。”这是徐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不仅给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更给他们传播生态种植的新理念。

  “在地头帮农民会诊,他们常常头一句话就问我:用什么药?我反复对他们说:蔬菜得了营养不良综合症,这种情况不要用药——蔬菜和人一样,虚弱时不能乱用药,应先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我教他们,从土壤培肥开始,增加蔬菜的抵抗力和营养。”

  同一块土地,常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肥力就会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这就是“连作障碍”,它是困扰农民的大问题,也让徐冉时时牵挂。去年,她与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在淮安几个乡镇进行了地毯式取样和筛查,提出了全新的防治理念——以菌代药,即引进“爸爱我”微生物拮抗菌肥保护根系,代替农药土壤消毒。

  “菌是活体,伴随根系植入土壤后,会扩繁。当有益菌的数量大大超过有害菌时,土传病害就得到了控制。”徐冉向记者解释说。可这种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技术,如何让农民更明白?徐冉笑着说,我就跟农民打比方:“以菌代药对土壤消毒,这好比酸奶对人体的营养。”这么形象地一说,农民就全明白了!

  几年里,徐冉联系农药厂家,研究农药使用技术,引进了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等世界知名农药厂家,推广30多种无公害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植保防御体系,创立了不提高成本基础上的安全标准化生产方式。

  天大地大,土地最大;天大地大,农民最大

  走在泥泞的乡间,记者和徐冉散步。一边走,一边问:

  喜欢自己的职业吗?当然!为什么喜欢?因为我想不出自己干别的会这么好。

  最崇拜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西瓜甜瓜产业首席科学家吴明珠。为什么崇拜她?因为她执着,50多年专心一意地研究西甜瓜,坚持做到极致。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一直在田间,干到80岁!

  你父母是农民?不,我是在城市长大,父母都不是农民,我也没有在土地上汗流浃背的经历,但我是吃土地的作物长大的,我的血管里就有土地最真实的记忆:天大地大,土地最大;天大地大,农民最大。

  你怎么沉下心去的?慢慢沉进去的。其实,是农民给了我动力。每次到村里培训,农民都抢着带我进大棚,仿佛只要我看一下,蔬菜就能长好。这就是一种信任。时间久了,与老百姓的感情就越来越深。农民真淳朴,他们会捧着大西瓜送到我家,我妈妈不肯收,我在家,我就收下——收了,农民会开心;不收,农民就觉得见外了。我甚至当他们面切开啃一口,说“真甜!”他们就很憨地笑。

  今年1月18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涟水县红窑镇龙兴村调研时,现场听了你的解说,对你们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推广农业高新科技,帮助农民致富、推动苏北农业跨越发展”的做法十分赞赏。是的,很受鼓舞!但说实在的,这是我们的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在大学图书馆就读到过一段文字:“穿过祖辈父辈那双苍老的眼,我不再奢望繁华的城市,我如回归的大雁飞到你的怀抱——土地。”当时就抄在本子上,直到今天,我都能背出,这里说的,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心里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