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揭开“穷庙富方丈”的神秘面纱
发表于:2011-06-15 12:51
山东省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北李家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建来,任上不足20年,依靠出售村集体的土地和变卖集体所有的实体,积攒下万贯家财,其子女也从农民身份摇身一变分别成为交通局和金融系统职工,而该村财务收入仍为负数。李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穷庙”里的“富方丈”。这一咄咄怪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李建来的巨额家财从何而来?让我们随着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去探寻李建来的发迹史。
借旧村改造之名搞商业开发谋取暴利
北李家村共有1600亩土地,距离日照市政务中心大楼不足2000米,处于全市的黄金位置。2006年3月份,该村“国际现代城”项目开始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是该村居委会于2006年1月26日以旧村改造的名义获得了日照市规划局的审批,建筑单位标明的是“北李家村居委会”,2006年12月31日居委会又将此项目转让给了山东海纳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商业开发。由此可见,“国际现代城”项目是北李家村委会与开发商串通起来,打着“旧村改造”的幌子大搞商业开发,并且采取了国家明确禁止的“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先开工建设,而后再办理相关手续。
2007年1月1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刊登题为《日照海纳国际现代城:是旧村改造还是商业开发?》的记者文章,说:占地28亩的国际现代城,是村两委领导在未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情况下以每亩4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海纳房地产公司,海纳房地产公司又以旧村改造的名义开工建设国际现代城。日照市建设委员会颁发编号为日开2006002号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建设单位一栏中标明的是北京路北李居委会,而建设单位海纳房地产公司却没有参与旧村改造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按地方政府出台的旧村改造的优惠政策,海纳公司仅城市建设配套费和税费两项就可少交2000多万元。在土地价格上,距离市政中心较远的地块出售价格每亩已经达到了200万元以上,而该村的地块售价每亩却只有48万元。这显然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低价出让土地”的行为,仅此一项即造成集体损失5000多万元。期间李建来得到多少好处?不言而喻。
集体资产收归个人囊中名利双收
据知情人透露,李建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以下资产或去向不明,或收回私分,而大部分装入了李建来的腰包。
一是在2002年,北李家村旧村改造时,全村共建设住宅楼15栋,共计524户,村民分配152户,剩余322户楼房全部出售给了与李建来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和某些领导,除去成本后盈利在6000万元以上。
二是大连路以南、郑州路以西建设商品门面房258处,销售收入共计7050万元。
三是北京路市场摊位费以及仓库租赁费每年收入200多万元。
四是村集体所有的石刻厂、拔丝厂、磨料厂、木材加工厂等实体共计投入570万元,至今盈亏不明。
五是日照农行占用该村土地建设宿舍楼时,农行回报该村楼房6套,被李建来及村干部私分。借砂轮厂的名义建设的三层2000余平米的商业楼和二层的1000余平米的11套住宅楼,全部变成了村干部的私有财产。
靠收敛的巨额钱财作为资本,李建来在任上呼风唤雨,独断专行,并假公济私,处处为个人谋取私利。
李建来的儿子和女儿均小学文化程度,一直在家务农,但是,经过李建来的“调教”,儿女双双飞黄腾达:日照农行在该村建宿舍楼,李建来以村集体土地作交换条件,安排其女儿进农行工作。日照交通委在该村征地建设宿舍楼时,李建来又故伎重演,让其儿子进了交通委工作,使其儿女由农民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和公务员。
与此同时,李建来大量置办房产,不断给乡亲们带来“惊喜”。到目前,李建来的住宅及商用楼房达18套,又以500万元的价格买下林海小区的“红豆幼儿园”成为个人私有财产。
李建来月工资不足2000元,置办这些资产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面对居民的质疑,李建来不但没有丝毫的悔意,而且还拿着厚厚的一摞“房产证”招摇过市,恬不知耻地到处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实在令人嗤之以鼻。
对举报人或敢于向他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李建来就买通“黑社会”人员动辄打骂,并向居民的楼房砸黑石头,还与当地执法部门的个别民警沆瀣一气,传唤、抓捕对其不满的近百名居民,群众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全村居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发举行大会,一致要求罢免他的职务。然而,日照市北京路街道办事处却匆匆为李建来办理了退休手续,让李建来让出书记“宝座”,拿着退休金逍遥自在地生活,以此来息事宁人。(民生周刊记者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