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贴吧 > 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新北京?

赵萌

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新北京?

发表于:2011-06-26 22:34

谁来为农村优秀生源“加分”

  高考结束,关于高招的议论热了起来。比如,自主招生仍在不断升温,很多人都想在“特长”比拼中获胜。而农村学生,本来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极其稀缺,更遑论请名师家教、上高价辅导班。于是,相对来说很难培育出“特长”的农村学生,就只剩硬拼一条路。


  一评:普及义务教育,让城乡孩子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让弱势群体有通过教育改善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机会,这是以积极方式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最好路径之一。如果这一路径被“堰塞”了,会让农村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觉得,很难看到改变命运、重振人生的希望。

  (李泓冰6月23日《人民日报》)

  再评:教育被称为社会“伟大的均衡器”,原因就在于,它“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显著改善不利群体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地位,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此,就应该维护教育公平,多给农村孩子一些机会。

  买卖假文凭是骗子之间的交易

  6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1~5月,北京海淀区检察院共受理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诈骗犯罪7件,涉案金额达796.8万元。相关案件的受害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人数达339人。

  一评:为什么信息时代中假文凭交易市场依然红火?第一,早期的行骗成功者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许多借助假文凭和“似真文凭”的骗子,比后来求购文凭的精英“更精英”;第二,查询与检验手段虽多,但评估文凭之学术含量、付诸检测信息真伪的人却很少,鉴别风险主要来自人际关系方面,如此,技术和办法尽管又多又好,人不较真则等于没有;第三,败露风险小,“被害人”遭彻查和惩戒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黎明6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再评:“骗子太多,导致傻子不够用了”,这句搞笑的网络名言其实很严肃。自打出了一个虚构人物方鸿渐,学历文凭造假就不绝于中国。然而,去年网民炮轰最猛的唐骏、禹晋永之辈,假文凭世人皆知,如今春风依旧。其实,对假文凭没有追究,要比制造假文凭更让人揪心。不过还有更揪心的事情,媒体报道中的假文凭“受益者”为企业高管,但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官员,没有读书、没写论文却“名正言顺”从高校拿到学位。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演讲

  21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该校同济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未来》,引发了学子的热捧。他告诫学生“别拼爹讲真话”,从融入社会到理性思考……

  一评:在一个大学行政化依旧岿然不动的语境中,“根叔式”演讲不仅显得难得,更充满着想象的空间。但在对“根叔式”演讲的最初悸动退去后,必须省思类似的问题。这也并不是苛求,因为即便是在大学开始贬值的今天,多数的大学毕业典礼也有着端庄的仪式感。在庄重仪式中,大学校长的演讲,既是对到场学生和家长们说话,也是对关注大学的人们说话。而用话语方式的转变迎合此刻充满离情的学生心绪总是容易的,却不免有着情绪投机的味道。

  (王聃6月23日《重庆时报》)

  再评:“你做不成包公可以,但你不能陷害忠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的遵守。”相比“根叔”那热情洋溢的演讲,今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的这段演讲,在网络上走红。其实,我们呼唤一个新颖个性的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实则是期望能有一个培育学生个性、独立之思想的大学,更进一步说希望社会能多有几所大学,培育学生健康人格。

  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新北京?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北京过度依赖银行土地储备贷款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从2009年至2011年5月,相关贷款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自2011年初开始,大规模还本付息已经开始,目前每月还本付息在100亿元以上,而今年以来每月土地出让收入只有50亿元左右,还贷压力巨大。

  一评:当市场流动性过剩时,房地产作为抵押物,价格不断攀升,因此在2010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高峰期以土地质押贷款,银行是怎么看怎么合适;一旦流动性下降,房地产价格低迷,银行炒地炒成地主、炒房炒成房东之后,必然面对房地产价格的下挫,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把土地作为最重要的抵押物发放货币,是世界上比较不靠谱的生意,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常见导火索。一项研究显示,我国90%以上信贷依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抵押,当抵押物价值下降,从地方财政、企业到银行,风险会在一夕之间暴露。

  (叶檀6月23日《东方早报》)

  再评:与其他实体投资项目相比,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于是,土地财政成了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不过,出让土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一方面,在财政收益和“政绩”面前,百姓的买房承受能力、耕地保护红线都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一届政府把今后50年到70年的土地收益一次性收取,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总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很多人发出声音,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 “以地生财”的冲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