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贴吧 > 扶沟县孟庆伟——粮食安全的迷思

砥柱中流

扶沟县孟庆伟——粮食安全的迷思

发表于:2010-09-15 11:44

  在那些认为农地流转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人们心中,有两个前提是不言自明的。其一,农民人数减少会导致粮食减产;其二,土地流转导致的基本农田减少,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

  认为有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农民,从而维持工、农业的相对“平衡”,保障本国的粮食供应的思维,在西方社会工业化初期曾出现过。这种被哈耶克称为“战时体制思维”的农业政策导向,后来被工业化国家纷纷摈弃。

  科技的进步、国际粮食市场的建立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带来了物流业的勃兴,令粮食这个可再生物的易得性大大提高。此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不是粮食短缺问题,而是人均粮食消耗量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需求无弹性。

  在此情形下,若农业部门就业人数不减,就会面临收入停滞不前的风险。因此,减少农民数量,不仅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要求,也是农业部门自身的迫切需求。

  现代社会中,认为粮食产量与种地人数多寡有关,在经济学意义上已是笑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人数一路减少,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后稳定维系在一个水平线上,即为明证。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长期现实,不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至于土地流转导致基本农田减少与粮食减产的问题,情形相对复杂一些。毋庸置疑,土地流转肯定会导致基本农田减少,但除了这点能确认,其余的相关问题都充满不确定性。

  比如,农田总量减少到什么程度,便不会再被农田单产的提高所对冲?土地红线是由此而确定的吗?除了田亩数目和单产的考虑,有没有考虑到诸如流通体系的顺畅程度、农民种粮积极性、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等诸多变量?在红线之内,那些因农民无种粮积极性而导致的抛荒,是否该被扣除?

  再如,如果真的放开土地流转,会导致农地面积急剧缩减吗?难道会出现“省省广深珠,处处苏锡常”的景象吗?如果我国有着这样被压抑的城市化动力,为何内需如此疲弱,在中央地方多番利好政策刺激下依然不举?

  事实上,导致农业用地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工业和城市用地的增加,各地政府为政绩搞的“面子工程”,更是侵占基本农田的罪魁祸首。而他们之所以轻易得手,恰是因为正常的土地流转市场匮乏。

  一个没有公开交易的场所,没有市场定价机制,交易过程及结果不透明的土地转手过程,不能土地流转,而只能被视为官家对百姓的强取豪夺。也因此,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守住这样那样的红线谈何容易,而为落实这样的目标,有关部门只能依靠反腐战役中功能发挥尽至的功能性框架,其成效如何,不问已知。

  最令反农地流转派郁闷的是,在农地流转最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面临农业人口与农业用地双减少,居然成为中国最不担心粮食问题的地区,那里居然还成为中国粮食走私出口的漏斗,而没有出现就地抢粮的局面。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后,珠三角和长三角终于一举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不仅不必依赖所在区域的粮食收成,还敢对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粮食说“不”,比如他们认为东北的粮食长途奔袭,运输成本太高,因而导致价格不合适。相比之下,他们宁愿从海路购买越南、泰国的大米。

  这一进口大米的路线,还是清朝康熙年间开辟的。由此可见,我国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满足自己所需。顺便可以提出的是,此后成为常态的大米贸易并未因鸦片战争而中断,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饥荒,也没有一次是因为国际粮食禁运所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