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睢看看,城里人和农村人的住房!!
发表于:2010-09-27 08:37
镜头一:建国初期,莱芜县政府大院里,单身干部职工两个人一间平房,双职工家庭住两间平房。“那时候,没有楼房,县委书记也就三间平房。”退休干部黄殿荣说。
镜头二:1981年,和馨园(机关一区)5号楼建成,每套住房上下两层共100平方米左右,是当时莱芜县主要负责人的住宅。
镜头三: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一职业学校计划建设住宅楼,规划的时候,每单元每层2户,而到了开工的时候,由于教职员工数量剧增,不得不改为3户。当时住房供不应求,各单位年轻家庭大多数租房住。
镜头四:路过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时,会看到一排排的二层别墅楼。如今,该村的集中居住区建设已接近尾声,村民交5万元就能住上独门独院200平方米的小楼,65岁以上的老人则免费住进了老年公寓。
黄殿荣居住环境的变化是我市住房条件变迁的真实写照。1951年,黄殿荣刚刚参加工作时,住在当时的县政府大院集体宿舍,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黄殿荣分到了一间平房,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生活在农村。“国家实行福利性住房制度,住房要靠单位分,到后来,住房更加紧张,结婚只能分一间房了。”黄殿荣老人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开始建设居民楼。1980年,黄殿荣分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楼房,家里人口多住不开,孩子们只好住在学校和工作单位。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萌芽,开始建设生活小区,但开发商少,市场化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居民购买商品房。
1994年,黄殿荣调配到了一套78平方米的楼房。当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集资建房,机关三区就是莱芜划为地级市以后建设的。1997年,我市被国家列为安居工程试点城市,安居工程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实行,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逐渐普及。同时,停止福利分房,原有的福利房作价卖给职工,黄殿荣买断了自己的住房。我市相继规划和建设了7个安居小区,安置住房困难户逾5000户,房地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新世纪到来,在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下,外地开发商陆续进驻莱芜,我市房地产投资总量逐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改善需求不断提高,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2008年,黄殿荣又在机关六区购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住房。2007-2008年两年间,我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4亿元,2007年房产税收1.2亿元,2008年税收达到1.28亿元,今年上半年达到9916万元,分别占财政收入的4.5%、4.25%和5.1%。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房产开发企业已达59家,其中外地驻莱开发企业13家。我市房地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本地企业为主导,外地企业为亮点的企业格局。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步伐加快。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居民家庭大多数拥有了两套以上住房。
2006年以来,我市建立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货币直补制度,将过去政府投资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资金,采用货币直补的形式,直接发放给住房困难户,并在全省率先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和城中村居民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到2008年,年度保障目标已达到每年1500户,其中廉租住房补贴1265户,经济适用住房补贴235户。目前,我市的租赁住房补贴额度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每户每年2586元,城市低保家庭每户每年4752元;经济适用房补贴标准也逐年提高,已达到每户32000元,实现了“市场建、政府补、百姓选”的和谐局面。
今年7月,我市出台了《莱芜市农村低保住房困难家庭货币补贴实施办法》,计划每年保障1000户,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低保家庭住房问题。至此,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住房保障政策全覆盖。